首页·立本教学·STEAM主题

学科融合,让课堂精彩绽放 ——佛山九小课题组开展STEAM跨学科整合教学研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7 08:57

  为了检验佛山九小第一轮跨学科合作教学实践的最新成果,把“综合项目式主题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向深入,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佛山九小STEAM课题组于6月20—29日,进行为期10天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研讨课,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教与学活动。

  

  这是第二轮教学活动,继续以“传统·融合·创新”为主题,开发出跨学科主题课程《STEAM引领下的桥文化探究活动》与《灯色悠悠,温暖长留—佛山彩灯探寻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为基础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教与学活动,积极探索双师教学模式。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围绕主题课程,在STEAM引领下,进行整体设计,共同备课,协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双师课堂:汪宇潇老师和罗惠萍老师的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课例《吉祥彩灯耀家乡》

  

  上课的老师们也针对这次跨学科合作教学发表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冯海斯老师:第二阶段的双师教学展示,比第一次展示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能更好地衔接两个学科,怎样的融合才能使课堂更高效,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运用两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思考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专业成长路上,我会努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双师课堂:陈小洁老师和冯海斯老师的综合实践与科学融合课例《走近佛山彩灯》

  

  魏莉蓉老师:在陈小洁老师的引领下,我参与了以“佛山彩灯”为主题的STEM课程的研究与学习,受益良多。这次双师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孩子的实践过程和创新意识,真正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同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要充分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黄晓冰老师:这次《佛山彩灯》STEAM融合课程,信息与语文双师课堂,同上一节课。备课阶段不断融合,多次改进,在课堂上相互辅助,知识点交相融合,体现学科优势。STEAM系列课程,让我了解到佛山彩灯背后的知识,对倡导和弘扬地方文化有了更大的责任。

 

双师课堂:魏莉蓉主任和黄晓冰老师的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课例《佛山彩灯简介及电子小报制作》

  

  高展怡老师:这两次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都是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穿插进去,但两次所采用的展示方式都不一样,上一次是双师课,这次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承上启下独立授课完成本学科的展示。和几个学科老师一起备课,小心翼翼地穿插知识点,把自己教的学科甚至两三门学科,深入、内化,这些各种融合的过程这对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一次很好的学科教研探索实践。

 

高展怡主任执教《纸拱桥的设计与制作》

  

  刘欣平老师:本人执教的内容是《桥的3D创意建模》。美术老师和我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科融合、用技术去助力学生的想象得以发展和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教学的灵感不断地被激发,让我对跨学科教学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刘欣平老师执教《桥的3D创意建模》

  

  黄凯龙老师:通过这次参加了综合学科牵头的steam融合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综合学科名师陈小洁老师的非凡的学科引领能力与跨学科教学的组织能力。在《认识家乡的桥》的跨学科课堂中,在陈小洁老师指导了学生学习掌握了考察活动的方法后,我从孩子们观察收集的桥梁中出发,引导孩子尝试计算桥梁的侧面积。通过这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在桥梁中的数学知识,又让我开拓了教学方法与思路。

 

双师课堂:陈小洁老师和黄凯龙老师的综合实践与数学学科融合课例《认识家乡的桥》

  

  李素文老师:我上了一节学科融合课《学写调查报告》。这节课是综合课《走近家乡的桥——调查方法指导课》的后续。上节课,陈老师运用表格指导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调查兴趣较高,调查方法多,资料丰富。课堂上,兴味盎然。最好的教育是点燃,第一次进行融合教育的教学,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也点燃了老师的激情。

  

李素文老师执教《“家乡的桥”实践活动习作指导课》

 

  此次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充分激发了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充分展示了学校教师的个性和风采,较好的呈现了学校课改工作所取得的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学生成为本次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宰,真正体现了“融合学科,精彩绽放”的课堂效果。

  

  图片:刘欣平

  文字:陈小洁

  审核:高展怡   周玲

  编辑:陈乐义